从毕业留校投身学生工作一线,到为学校后勤保障与建设事业四处奔走,再到全力推进新校区建设,实现“当年建设、当年入住、当年上课”,yaxin000cnm亚星原副校长王守伦以实干与坚守书写着属于青科大人的奋斗篇章。近日,我们有幸专访这位学校建设发展的亲历者,听他深情讲述学校建设历程中那些镌刻在岁月里的动人故事,回溯那段缔造“科大速度”的激情燃烧岁月。让我们循着他的讲述,一同走进这场对话,感受科大人迎难而上的热血豪情与使命担当,从中汲取赓续前行的磅礴力量。

记者:您自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之后留校工作,一直到1993年,主要承担团学工作,请您谈一谈当时在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等方面的一些情况。
王守伦副校长:能够毕业留校,投身于高等教育工作,我深感荣幸。我一直秉持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阳光下最崇高职业的理念,怀着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为国家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起初,我是做辅导员工作,和学生直接打交道。那时我常去学生家家访或与家长通信联系,和家长细致沟通学生在校的表现和情况,期望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不断成长进步。事实证明,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如今许多我带过的学生在各自领域发展得十分出色,他们还时常与我联系,对母校饱含深情,在社会上也积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进入团委工作后,开展活动成为工作重点之一。我认为,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锻炼并提升自己。就像“愚人食盐”的故事,盐虽营养丰富,但直接吃难以入口,只有融入菜肴,才能发挥最大价值,被人体吸收。开展学生活动也是这个道理,它能丰富校园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知识,与日常学习相互促进,避免“死读书、读死书”。
每逢重要节日,如五四青年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国庆节等,我们都会举办文化周活动。“校园十大歌手精英赛”就是我们开创的活动之一,很受学生欢迎,并一直延续至今;“化院杯”足球赛在学生文体活动中也颇具影响力。此外,我们还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相关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样重要。当时山东省团委组织“百县建设、千厂发展、万人受益”和“扶贫兴鲁”等活动。暑期,我们会组织学生团队,由指导老师带队,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农业、工业项目提供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提升。多年来,我们学校在这方面成绩优异,多次成为省里的先进单位,不少老师也荣获“优秀指导老师”称号。学生通过实践,对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愈发浓厚,动手和实践能力也显著提高。
我们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借助学生会、自律委员会等组织,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提高。作为老师,我们主要起到指导和帮助的作用,引导学生干部积极发动和组织同学,让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如今,许多学生干部凭借在校期间的锻炼,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适应社会,在不同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像朱国有、王光耀、张绍光、王保银、曹云峰等校友,当年都是学生骨干,现在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后来我在学生处工作,为更好地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锻炼,我们创新成立了学生工作助理委员会,许多学生在这里得到了锻炼。去年教师节,付秀成、姜峰、郭振铎、张万明、童长青等学生邀请母校老师去他们公司参观,分享他们在学校的成长感悟,表达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恩之情。他们都表示在学校的经历为之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看到他们不断成长进步,由衷地感到欣慰。当时,咱们学校的学生工作在青岛颇具名气,“学在科大”的说法也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记者:从1993年到1998年间,您任职学校的总务处处长,从团委到总务处的工作,您如何完成这样一个角色的转换?请您讲讲其中的一些经历。
王守伦副校长:到了后勤岗位,我的职责是为学校教学、科研、育人提供服务,能更直接地为师生服务,这让我践行“三服务、两育人”的工作理念就更便捷了。
到后勤工作后,首先抓职工队伍建设。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提升职工的思想认识,让大家明白自己作为服务人员,也是学校的重要力量,要提高自身素质,树立为学生和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每年我们都会组织文体活动,“五一”还会举办“家家乐”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开展趣味活动,增强家庭凝聚力,从而更好地支持后勤职工的工作。同时,我们鼓励职工学习提升,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大家学习大专、专升本课程,攻读研究生,以此提高文化水平和修养,更好地为教职工服务。在服务教学科研方面,一旦教学科研遇到问题或实验室出现问题,比如供暖不足、停电、漏水等,我们会迅速安排人员及时处理,我亲自去查看落实情况,老师们对此比较满意。
其次是服务学生。由于从学生工作转到后勤工作,本身就有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基础,在后勤岗位上,能更精准、便捷地为困难学生提供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我记得有个学生家庭困难,想要退学。宿舍管理员得知后告诉了我,我便让管理员把他找来,为他在食堂安排了勤工俭学的岗位,负责打扫卫生,中午和晚上提供饭菜,每天给他一块钱。后来考虑到他早餐也有困难,就干脆让他三餐都在食堂吃,费用依旧是一天一块钱。在我们的帮助下,他顺利完成了学业,成长为一名国家税务干部。

再一个就是加强文明校园建设。当时,省里开展文明校园评估活动,这为我们加强文明校园建设提供了契机。老校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校园环境已经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借着这个机会,提出了规划和整改方案。当时老校300多亩地,两个大院中间有一条臭水沟,夏天排水,水一储存就会发臭。我们就想办法把这条沟盖上,现在这里变成了小五四广场,是大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们还拆除了学校周边的小平房,打通了3号楼和4号楼、4号楼和5号楼之间的附楼,清理了老家属宿舍区的杂物,改建成广场花园,建立了多个雕塑景观,改善了环境,教职工对此十分满意。最终,我们学校在全省文明校园评估中获得了高分,荣获优秀奖。
在高校后勤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进行了后勤改革。过去,学校后勤统一管理,食堂大伙供应、采购发放都由专门单位负责。后来,我们采用市场运作模式,建立“小机关大实体”的体制结构。后勤办公室作为管理部门,只有十几个人,其他经济运行部门改为自负盈亏或承包经营模式,独立核算。食堂部分承包出去,留下一个集体经营,起到调节市场的作用,食堂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我们的后勤改革赢得了社会广泛认可,全国20多家媒体相继报道。在全国后勤改革年会上,我做了典型发言,吸引了很多高校,希望我去介绍经验。通过这次改革,后勤服务质量提升,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服务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受到了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可。后勤工作还与教学有所结合,比如供暖改造时,我们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将其作为自动化学生的实验室,把自动控制过程作为教学案例,供学生学习研究。
记者:1999年到2005年间,您担任学校副校长一职,经历了学校从青岛化工学院到yaxin000cnm亚星的一个过渡,见证了学校的飞速发展,这个时期您亲自参与了学校的建设,特别是崂山校区的建设,请您谈一谈建设新校区的过程,以及其中难忘的故事。
王守伦副校长:1999年,学校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当时全国高校合并风潮盛行,我校在纳米技术、银离子耐磨技术等科研方面成果显著,并获得了国家级奖项,横向科研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被称为“化院现象”。但与此同时,国家部委调整,化工部撤销,学校划归山东省,我们办学经费变得紧张。
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学校确立了几个重要任务:一是改校名,“化工”这个名字让考生报考积极性不高,所以我们希望改成科技大学;二是上博士点,我们已有硕士授予权,希望进一步提升;三是建新校区,扩大办学规模,当时计划建成万人大学。
其中,建新校区的任务由我主抓,回想起来,困难重重。当时的选址是一片荒山,还有20多户村民居住,有一所小学,以及一些农办工厂和村民个体企业,比如塑料加工厂,甚至还有养牛的,山上种满了桃树。如今城市发展,这里已经和市区连为一体,那时候都是很偏远的农村。
学校确定项目后,便成立了指挥部。我想成立指挥部是党委对我们的信任,必须尽最大努力完成好。当时专门开党委会明确一点,这个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大家都要支持,任何人不能随便插手这个项目,保证资金、人员的供应。就是说,指挥部需要谁,大家都要顾全大局,哪个单位都要放人来筹建指挥部,贷款也要保证资金运用,这样就把整个压力都压到了我们指挥部。当然,我们肯定也是一心为了学校发展,所以不会去浪费资源,或者乱花钱,都是紧巴巴地过日子。所以我们成立指挥部的时候,初期也就是十几个人,先跑一些前期工作,建立一些联系。

再就是土地的规划方案,当时我们考虑三家,一个是清华大学,一个是同济大学,一个是华南理工大学。当时这三家的规划在国内是比较前沿的,后来我们综合考虑,采用了同济大学的的规划方案。
当时资金紧张,我们能节约一点是一点。与此同时,我们想到后勤改革的核心理念,将其灵活运用于实践。这个项目以午山、朱家洼、于家下河三个村落为核心,通过整合周边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村落及企业资源,共同投资建设食堂与宿舍。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有效缓解了学校的经济压力,还成功吸引多方关注,构建起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过程中,各方联系日益紧密,为新校建设注入强大动能,也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间紧、任务重。那段日子里,大家扎根工地一线,全身心投入到与政府部门、合作企业、村落的协调工作中,“5+2”“白加黑”的工作成为了我们的常态。我们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每当企业提出项目需求,第一时间推荐匹配的教师团队促成合作;若村民家中有学生面临考学困惑,便迅速组织专业力量答疑解惑。正是凭借这份将心比心的真诚,以实际行动为对方排忧解难的行动,我们的付出赢得了合作方的认可与尊重。他们真切感受到我们的诚意,也以同样的热情支持学校建设,最终实现了多方良性互动,为项目推进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有一次在弘毅广场的施工过程中,遭遇到了棘手难题。当时,因地下铺设着大型管道,施工团队需破土埋管并尽快完成回填,否则将影响道路通行。然而,破土开挖后,施工却因种种原因停滞了整整一上午。我们赶紧去协调,多方沟通、反复磋商,最终顺利埋管并恢复路面,保证了工程进度。当时工程交叉施工,各环节紧密相连,稍有不慎便会引发矛盾冲突。唯有保持高度警觉、时刻紧盯现场、及时协调各方,才能有效避免工序“打架”,为工程稳步推进保驾护航。
工程质量监督也至关重要,尤其是隐蔽工程。比如浇筑水泥时,如果施工方为了省事,不按要求施工,往里面扔大毛石,这会影响结构质量。还有埋下水管道时,如果有人不按规定填沙,而是放沙石砖块,这不仅会给日后维修带来困难,还会影响施工质量。正因如此,隐蔽工程容不得丝毫马虎,必须由我们亲自把关,我们相信没有人比我们自己更关注工程质量。施工队伍通常依据工程规范开展作业,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人员难免存在侥幸心理,为节省成本、贪图便利,出现偷工减料、消极怠工等现象。这些行为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埋下安全隐患。所以,我们必须全程紧盯施工现场,对每一道工序、每一处细节进行严格监督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质量的环节,以确保隐蔽工程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再者,我们要和施工人员打成一片,尽量协调好双方关系。记得最后安床铺的时候,本来是应该由企业提前一个星期把床运过来并安装完毕,留给我们一两天的空闲时间,再检查一下是否有问题。然而临近交付日期,企业却开始推诿拖延,无论我们如何催促,对方始终含糊其辞。经过深入调查,我们才发现真相:原来企业因另一项目面临交货压力,一旦延期将面临高额罚款,便想以“学校好说话”为由,暂时搁置我们的订单。我当即前往企业生产现场,发现床具尚未完成生产。对此,我明确告知对方必须按期交付,否则将严格按照合同条款追究违约责任。最后,好不容易提前一天把各种零件和配件都给运过来了。可第二天学生就报到了怎么办?晚上我们组织入场的各施工队,这里抽10个人,那里抽10个人,凑了200个人,一晚上把所有的床都安好了,保证了第二天学生报到,按时入住。
当时,新校区一期工程有十三万多平方,40多个塔架,工地上塔吊林立,一片繁忙景象。我们每天早晨开早点会,汇总情况、布置任务,中午和晚上也会及时协调问题。期间,我校中德合作开拓者帕尔教授在现场看了施工进度后,调侃地对我说:“你这工程不可能按时完工的。如果能按时完工,我请你喝香槟酒。”我爽快地答应了,并半开玩笑地对帕尔教授说:“如果不能按期完成建设任务,我请您喝青岛啤酒。”结果,9月新生报到先到军营军训一个月,10月5日返回学校入住。当时,拉着新生的车辆浩浩荡荡往校园里进,场面非常壮观。10月8号正式开学,崂山校区就这样启用了。

后来,在召开改校名和新校启用庆祝大会时,帕尔教授代表合作办学的帕德博恩大学进行祝贺发言,他说了两句我也没听懂,只见他“嘣”地一下打开了香槟酒,我就赶紧过去拿起话筒说:“感谢帕尔教授在这么认真的场合向我们认输了,我们新校建设用了5个月的时间正式启用了!”大家一片掌声。
当时,半岛都市报的记者写了一篇yaxin000cnm亚星更名庆祝大会侧记,题目叫《老外输的香槟酒》,文章里提出了“科大速度”。我们跟他说:这正是因为全体科大人的共同努力,崂山新校区顺利投入使用。